滦平县:创新理念 精雕细琢 打造环首生态强县美丽滦平
时间:2020-11-06 16:06:43 作者:佚名 来源: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
滦平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、承德市西南部,毗邻京津,是全国普通话体验区和京津重要水源地,素有首都“北大门”之称。县域总面积2993平方公里,总人口33万人,县城建成区面积9平方公里,县城人口9.68万人,全县城镇化率46.71%。
党的十九大以来,滦平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定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、高质量发展之路,大力推进“京郊型”经济建设,谋划实施了一大批住房保障、市政交通、园林绿化、公共服务等重点项目,使得县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,人居环境明显改善,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、省卫生县城、省人居环境奖、省文明县城、省洁净城市等一系列闪亮的城市名片。当前滦平县正在全力打造“生态人文、宜居宜业、宜游宜养”特色彰显的“京北大花园”。
坚持特色城建理念,建设精品城市
始终把“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”定位作为城市建设的第一引领,坚持以山为骨、以水为脉,着力塑造京北山区生态城市特色品牌。
精心规划。坚持以大境界规划、大视野谋划、大思路策划,牢固树立规划先行、规划即法理念,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,推进“多规合一”,实现县城规划全覆盖,总规、控规等相衔接的规划格局。结合山水地形特色,构建县城中心区“一河两山六谷”城市空间形态管控框架,瞄准A类县城发展目标,不断推动城市建设上档次、出特色、提品位。
精美建设。树立生态城市、低碳城市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,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,优化城市设计,严控建筑高度、容积率,预留城市通风、视线廊道,坚持战略留白,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,开辟城市特色街区,用文化的视角、艺术的手法,赋予城市建筑山戎文化、普通话文化、长城文化和满清皇家文化等独特的文化内涵,塑造特色风貌。
精准发力。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水平,坚持民生导向,实行清单管理,创新融资模式,通过PPP、BOT、特许经营权等模式,抓好市政道路管网、供水、供热、供电、燃气、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综合防灾减灾救援体系,城市供水普及率、雨污分流率、燃气普及率、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、无害化处理率全部达到100%。
坚持民生城建理念,建设幸福城市
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推进民生城建,建设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支撑网络,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增强获得感。
推动扩容提质。以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、资源承载力为约束,将县城周边乡镇纳入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范围,实现集约高效发展。科学统筹布局全县教育、医疗、卫生、文化、体育等资源,以社区为单元制定县城5、10、15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清单,优化公共资源配置,完善体系,补齐短板。
强化综合功能。按照“交通便捷、生活便利、功能齐全、服务优质”标准,建成彩虹桥、阳光桥等一批精品路桥,初步构建了“二环六纵八横十桥”路网体系。坚决摒弃“重地上、轻地下”的思维,推动地下综合管线建设,北部新城地下管廊被住房城乡建设部、财政部评为全省第一个县城示范项目。公交客运枢纽、城市规划展览馆、山戎博物馆等陆续建成,不断提升城市品味。
推进共建共享。着力强化与北京公共资源的互联互通、共建共享,增加与北京的城际公交线路,在全国率先推行县城公交免费乘坐政策,深得群众好评。加强与人民日报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,深入推进国家普通话体验区建设。实施与北京中医医院等知名医院的合作,县医院新院区、医养结合体崛地而起,实现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共建共享,打造承接首都功能疏解的先行区和高端人群外迁的“首选地”。
坚持生态优先理念,建设园林城市
始终坚决扛起“两区”建设责任,大规模实施国土绿化行动,坚持在森林中建城市、在城市中建公园, 打造步步见绿、百米见园、精致小巧、秀美宜居县城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.27%、绿地率达到37.53%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.93平方米。
以山为骨,营造城市生态。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,实施山川披绿、生态修复工程,禁止毁山盖楼行为,保护城市的青山绿水。完成废弃南山果园改造综合性公园工程,获得国家级3A景区、河北省五星级公园称号;行政办公区不设樊篱、完全开放的北山新区泛公园,荣获河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。
以水为韵,彰显城市灵气。深入挖掘山水园林内涵,扎实开展河流水质达标整治行动,建成7道橡胶坝,形成了30.8公顷水系景观和总长4.9千米的滨河公园,营造了“一河碧水、两岸绿色”景观带。正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推广透水建材铺装,提升水源涵养能力,缓解雨洪内涝压力,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。县城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和四类以下水体,地表水国、省监控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%,县城饮用水质连续8年全部达标,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%,水环境质量保持省市领先。
以绿为脉,提升城市品位。大力培育“文化旅游+医疗康养”“绿色食品+生物制药”“现代物流”“1+2”特色主导产业体系,打造服务首都的绿色产业体系,推动现代产业发展。建成山戎文化森林公园、阳光花园等23处景观特色鲜明的游园广场,滦阳路、长城路等14条乡土特色鲜明的生态绿廊,打造离市民最近的绿色空间,初步构建了“满城嵌绿、绿景各异”的山水园林县城格局。
坚持精细管理理念,建设智慧城市
始终坚持城市“三分建、七分管”,以“标本兼治、精细管理、常态机制”为思路,全面加强城市管理,营造市容市貌靓丽、环境卫生整洁、交通秩序良好的城市管理局面。
建设智慧城市。以科技手段为支撑,建成了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,与城市天网工程互联互通,全面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和力量,搭建统一、开放、共享的智慧平台,实现各种数字资源的高度共享,构建起齐抓共管、责任明晰、便捷高效、执法规范、安全有序的大城管格局,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。
规范管理秩序。坚持静态与动态治堵相结合,将公共停车场建设纳入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,科学增设了交通标识、电子监控、停车位、交通信号灯;建立城管、交警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,重点整治违章停车、违禁行驶、随意停车等问题,全力打造安全、畅通、文明、有序的交通秩序。先后多次组织开展大规模违法建筑拆除行动,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100%,私搭乱建行为得到有效遏制。
创新管理模式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,开展“强、转、树”专项行动。坚持“721工作法”,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,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。疏堵结合抓好日常管理,大力发展地摊经济,设置便民摊贩疏导点。切实做到管理为了人民、管理依靠人民,真正实现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”的目标。
建立长效机制。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,统筹调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量,实现城市由多头管理向一体化综合执法的转变。扎实开展铁腕治脏、重拳治乱、综合治污、联动治堵专项行动,解决职责交叉、多头执法、重复处罚、监管真空等问题。
最新信息
- 2025-04-18习近平会见柬埔寨太后莫尼列
- 2025-04-17习近平会见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
- 2025-04-16王沪宁会见印尼人民协商会议副主席艾迪
- 2025-04-15习近平会见越南国会主席陈青敏
- 2025-04-11一季度全省市政投资形势分析座谈会在宁召开